在2023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到来之际,为庆祝和纪念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通过20周年,以及“古琴艺术”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20周年,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、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六届“良辰美景·恭王府非遗演出季”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隆重举行。其中,6月12日的“高校版《牡丹亭》专场演出”由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(昆曲)传承北京大学基地承办。我校教师饶骞再次受邀参加本次演出活动。
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函
“高校版《牡丹亭》”专场演出汇聚了来自全国7所大学及中学的13位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及青年教师,包括北京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大学、中华女子学院、湖北理工学院、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等院校,我校是唯一一家参演的职业院校。这些同学与青年教师,大多具有较为丰富的昆曲学习及舞台演出经历,是一次全国高校在昆曲方面的高水平交流演出,集中展现了昆曲“入遗”22周年以来全国高校在昆曲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工作成绩。
6月12日“高校版《牡丹亭》”演出节目单
饶骞老师说,这次的演出是他时隔两年之后第二次参加全国高校昆曲社团汇演,上次的演出是2021年在昆曲发源地——昆山。非常感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,使得他能够再次和来自全国高校的精英们共同演出《牡丹亭》这样一部经典的戏曲作品。
我校教师饶骞和湖北理工学院教师王振华共同演出<惊梦>一折
我校教师饶骞和北京大学博士汪静之共同演出“幽媾”一折
当天晚上的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均教授表示:“高校版《牡丹亭》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策划和组织,在纪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日子里,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里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,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、著名音乐学家田青先生看完全剧后,评价说‘出乎意料’。除了好看之外,该剧的意义在于展示了昆曲在进入世界‘非遗’22年之际的传承与发展,尤其是通过校园的‘非遗’教育,昆曲又获得了新生力量。”
演出结束后合影(后排左四为饶骞老师)
文字:饶骞
值班编辑:杨舒玲 李少攀
责任编辑:李媛媛
审核:王雪涛